叶智德见证了大朗毛织业的高速发展。 许思雅 摄
本网讯 “大朗不产一根羊毛,却拥有一条年产毛衣3亿件(套)、由3000多家毛织企业组成的产业链。最近十年,大朗毛织‘机器换人’的转型升级带来了用电量突飞猛进的增长。就算是金融海啸时期,大朗用电量仍保持10%的高速增长……”在“中国毛织第一村”东莞大朗镇巷尾村,东莞大朗供电分局营业部主任叶智德切实体会到了“机器换人”给毛织产业与电力发展带来的推动作用。
“机器换人”是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广东省常务副省长徐少华近日表示,广东正积极适应新常态,在东莞等地开始大规模“机器换人”,将智能机器人运用到生产线当中,以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被大家尊称为“德叔”的叶智德是土生土长的东莞大朗人,1988年就进入大朗供电公司,实实在在地从抄表开始做起,和同事不辞辛劳地奔波在大朗这块经济热土上,为发展势头迅猛的企业提供专业周到的供电服务。多年来,德叔的心里一直怀有两份情结,一份是供电服务,一份是家乡大朗的毛织产业发展。曾有人打趣说,德叔理应拥有一家自己的毛织厂,他却坦然回应:“在这走街串巷的25年里,我深刻地领悟了供电服务的内涵。”
一盏灯,点亮了大朗。一间厂,开阔了视野。在这118平方公里的经济热土上,德叔与同事见证了“毛织产业”的产业升级进程:最早,毛织生产效率很低,都是靠手摇织机,每天每台机只能织十几件毛衫;后来,发展到半自动织机,每天能织二三十件;再到现在,大朗毛织企业开始“机器换人”——全面采用数控织机,每天的产量是原来的6倍。德叔说:“大朗毛织产业甩开膀子阔步前行的背后,是电力巨大的支撑与推动力量。”
“2007年前,这家企业有400台手摇横机,当时250千伏安总容量的变压器支撑了整个企业的用电。” 叶智德说起颖祺纺织有限公司八年前的转变格外有感触,各种数据随手拈来:“2007年1月,公司搬迁到新厂房之后,引进了接近400台数控织机代替手摇横机,每台数控织机自身的用电加上配套的空调、照明等共需要1.5千瓦的用电容量,变压器也更新升级到3台630千伏安。随着数控织机的增加,2008年增加630千伏安、2009年增加1250千伏安、2010年增加630千伏安,短短四年时间,颖祺用电容量增加了17.6倍。”
“如果不是近几年持续加强电网建设,这么大的负荷根本无法承受!”德叔透露,近几年,大朗供电分局还通过新装变压器、以大换小、新增线路切割负荷等方法,解决配变重过载问题,以满足小微毛织企业用电需求的爆炸性增长。2004年至今,大朗新增110千伏变电站4个,新增10千伏线路103回,供电可靠性也逐年提升,客户年平均停电时间由10年前的260小时降低到现在的2小时。
“因电结缘,感情随负荷增长而越发深厚。”这是颖祺纺织有限公司负责人陈伟波用来形容颖祺与大朗供电的多年情谊。陈伟波回忆,几年前公司引进数控织机需要紧急扩容,提申请时已近下班时间。德叔二话没说,带着一叠资料赶到厂区,一边对企业用电需求进行评估,一边手把手指导相关人员办理申请手续。之后,德叔和同事经常过来了解建设情况,还为配电房扩建规划、新设备如何摆放既符合安全规定又节省空间等提供建议。“德叔业务精湛,谈到关于电的话题时总是滔滔不绝,里里外外地给你说得明明白白,为你提供绝对最佳的方案。他和他的同事都很敬业,值得信任,可以放心托付。”陈伟波说。
“希望家乡发展得越来越好,希望自己通过供电服务为家乡发展加把劲!”在德叔心里,家乡发展与供电服务这两份情怀已凝结在一起。如今的他依然乐于走街串巷,收集客户的“情报”。他说,干了二十几年供电服务工作,现在仍觉很有劲,这也许是因为与电的缘分还很长很长。(杨雅洁 许思雅 袁伟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