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渴盼知识的眼神让人动容。 李元卿 摄
拿到“爱心大礼包”的孩子笑成了花。李宝安 摄
清蓄公司爱心团队代表向特殊教育学校学生送去慰问品。丁卯 摄
调峰调频公司爱心团队到后吉小学开展助学志愿活动,学生们积极参加。李元卿 摄
感动标签:大爱
【名片】“南网哥哥”爱心团队
“南网哥哥”彭涛,是调峰调频公司广州蓄能水电厂一名普通员工。2011年,他与爱人连续多年资助贫困生的事迹被知晓,很多人都深受感动。2013年2月,为落实南方电网公司团委关于成立公益志愿者服务队的要求,调峰调频公司团委以彭涛扶贫助学事迹为典型,组建了“南网哥哥”爱心团队,以系统内及电站周边和扶贫帮扶点为主,动员广大青年和公益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分子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随后,调峰调频公司团委在分布于云南、贵州、海南、广东4省的基层单位分别组建了13个二级单位的“南网哥哥”爱心团队分队,并统一了旗帜、马甲和帽子等VI标志。“南网哥哥”爱心团队成立两年以来,累计开展志愿服务80余次,组织志愿者800多人次走进云南、贵州、海南、广东等4省边远山区、贫困村寨,服务群众2000余人次,累计志愿服务时间超过7300小时。
调峰调频公司因所属电站扎根深山,从而接触到了不少需要帮助的贫困群体。他们无法布泽天下,但他们却点滴行善,聚水成涓。2013年,该公司团委组建了“南网哥哥”爱心团队。两年多来,累计开展扶贫、助学、敬老、环保等志愿服务80余次,让公益的涓涓细流淌至云南、贵州、海南、广东4省边远山区、贫困村寨,最终汇聚成一股向善的力量,帮助有需要的人,点亮希望之光。
彭涛:从一个人到一支队伍
2005年底,彭涛先后资助了9名贫困生。因为行事低调,受资助者甚至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只知道是南方电网公司的员工,所以他们都叫彭涛为“南网哥哥”。直到2011年,调峰调频公司收到一封来自重庆市关工委退休老师李兹的感谢信,彭涛的事迹才为人所知。
调峰调频公司的员工们得知此事后,深受感动。2012年,彭涛被评选为南方电网公司“感动南网”人物。
彭涛对自己的“出名”显得很淡定,“其实我没做什么。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电厂员工,做好本职工作,照顾好自己的家庭。如果有能力,我希望可以帮助更多的人。”
从每月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资助困难学生,已然成为彭涛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工作”。彭涛的爱心也影响了曾经受过他资助的学生。2014年5月,曾受彭涛资助的一名学生给他发来短信,“彭涛哥哥,我大学即将毕业。我决定毕业后接过您的‘爱心接力棒’,力所能及去资助贫困学子读书。”
尽管彭涛的故事传遍了整个调峰调频公司,但他依旧保持一颗平常心。不同的是,他已经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在调峰调频公司团委的倡导下,陆续有600多名同事追随彭涛的步伐,成立了专门的爱心团队,并且以系统内、电站周边和扶贫点为主要关注区域,动员广大青年和公益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分子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2014年12月,彭涛和其他的爱心团队成员一起来到贵州从江加榜中学,将募集到的御寒物资送至贫困学子手中。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的志愿活动也吸引了社会上充满爱心的志愿者参加。
彭涛认为,精神上的鼓励,比提供物质条件更为重要。由于当地辍学率比较高,许多学生往往没有读完初中就不得不辍学,外出打工,彭涛希望孩子们能够继续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希望我们的出现,能鼓励孩子们勇敢追寻自己的梦想,努力改变自己的人生。”
如今,在调峰调频公司,不管男女老少,只要加入志愿服务活动,身着统一的马甲和帽子,都被称为“南网哥哥”。这支平均年龄只有26岁的年轻团队,也成为调峰调频公司以组织管理方式践行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有益尝试。
本报记者 彭文蕊 通讯员 闫昆仑 鸣谢:李元卿 彭宇腾
助人
一个新书包就是一份期盼
从广州前往清远蓄能发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蓄公司”)的路上,下高速后在清新区太和镇会看到一块显眼的标识牌,指向清远市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简称“特殊教育学校”)。再往前走10来分钟,目的地就到了。
在特殊教育学校听力部副部长周建冬眼里,这10分钟车程拉近了一所学校与一家企业的距离。她说:“远水解不了近渴。离得近,感觉随时有个人可以帮我们,不怕哪天突然‘断粮’了。”
特殊教育学校主要接收智力障碍和听力障碍学生,含1-9年级,共32个班,316名学生,其中,约80%学生的家庭比较拮据。这里的很多老师和孩子都还记得,去年9月的开学典礼与往常有点不同。
“他们带来300多个大礼包,有书包、文具盒,还有蜡笔、转笔刀,每个孩子都有。”清蓄公司爱心团队的金秋助学活动,着实让特殊教育学校教务处副主任汪洋意外,她重复着说了几次“人手一份”。
那一次,清蓄公司爱心团队出动了20多名志愿者,与老师们一起,把大礼包分送到每一个孩子手上。第二天,很多孩子都迫不及待地换上了新书包。但大半年过去了,四年级2班的黄小栋(化名)还是整天背着他那个破旧的小书包,多放几本书时拉链都拉不上。班主任
段雪梅问他怎么不用新书包,他说:“不舍得。”
其实,去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志愿服务的还有不少企业和机关单位,但提起清蓄公司爱心团队,特殊教育学校团委书记黄冠男总有更多的话想说。
“有些就来一次,听完学校的介绍再搞个活动就结束了。”黄冠男说,这就像小时候只有过年才能吃到好吃的,而且吃过就没了。而清蓄公司爱心团队的援助则是持续的,有如源源不断的能量注入身体。
除了开学大礼包,清蓄公司爱心团队还在特殊教育学校针对贫困学生开展了“一对一”帮扶。郑小豪(化名)就是受资助的学生之一,有智力障碍的他与养母相依为命。小豪家住清新县大水坑村,每周由养母接送回家一次,两个人每次来回路费近百元,而养母每月打零工的收入不过千元。
“学校里食宿费全免,但曾经还是有家长因负担不起路费而让孩子辍学。”黄冠男说,每一笔资助款项,对贫困学生的家庭来说,都是一个坚强的后盾。
给予物质帮助的同时,清蓄公司爱心团队成员——“清蓄乐队”的万晟还想给孩子们带去更多欢乐。“想找个下午,带着乐队去学校做一次专场演出。”
悦己
孩子的欢喜也是自己的欣慰
“希望有一天我能考上清华大学中文系,用自己的文笔,来抒写对世界的爱。”
2014年1月,调峰调频公司派驻揭阳惠来县后吉村的扶贫干部卢国文,读到后吉小学五年级1班郑桂盈的来信后,笑了:“孩子很朴素也很可爱,中文系不是北京大学的更好吗?”
2013年,扶贫工作刚开展时,调峰调频公司就提出要重视贫困地区的教育,并选择了后吉小学开展“一对一”助学活动。期间,卢国文与郑桂盈结成了对子。
卢国文第一次走访村里的贫困户时,郑桂盈几乎一直低头不语。她7岁时就失去了父亲,由妈妈抚养着她和弟弟。“拉她一起照相,怎么都不肯。”郑桂盈留给卢国文的第一印象,就是瘦小又害羞。
不过,这样的印象并没有停留太久。卢国文因为驻村的原因,经常要走村串户。多次接触后,郑桂盈也慢慢地打开了话匣子。
“她认识我的车,看到车子停在路边,就会
来找我聊天,会邀请我去她家吃饭。”卢国文说,郑桂盈最常倾吐的是她的焦虑。她担心念完小学家人就不让她读书,担心自己永远只能待在后吉村……每当听到这样的话,卢国文都会跟她讲些道理或者自己身边的案例。“也许她还听不懂,但至少可以让她知道,不是她一个人曾遇到过这样的烦恼。”
卢国文驻村那段时间异常忙碌,连妻子临盆时都未能陪护在身旁。但借着地缘优势,他对郑桂盈“一对一”的帮扶并未成为他的负担。“反而是种欣慰,或者说鼓励,因为看到她的成长与改变。”卢国文也出身农村,他和郑桂盈一样,曾渴望看一看外面的世界,渴望被关注。
调峰调频公司爱心团队在后吉村开展助学活动的同时,还多次为孩子们送去冬日的温暖,包括新衣、新鞋等。卢国文驻村期间,曾看到有孩子把爱心团队送去的新衣穿了一整个冬天。“看到我们送的礼物这么受‘重用’,真的挺开心的。”卢国文说。
潜移默化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调峰调频公司因着业务的缘故,其下属电站大多在偏远山区。爱心团队也借着这一特性,主要立足服务电站周边贫困学生和困难群众,多形式、小型化地开展助学及扶贫帮困志愿服务活动。
去年5月,调峰调频公司从赴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挂职的干部那里,获知从江县第一民族中学和第二民族中学有不少成绩优秀但家庭贫困的高中生后,立马联系当地县教育局,收集了50名困难学生的资料,并在公司系统内发出帮扶倡议书。
“半个月后,就有492个同事捐出了10多万助学款,参与人数将近总人数的三分一。”这快速而有效的行动力,让调峰调频公司团委副书记周鸿雁颇感意外。她说,这是爱心团队成立以来一次性参与单位及人数最多、捐助金额最多、捐助距离最远的一次公益爱心助学行动。
为了让所获得的助学款足够透明化,调峰调频公司团委把每一笔款项的来源、去处都在公司网站上进行了公布。并给每一位捐赠者打印了一张捐助证明。
在调峰调频公司党建部主任任顺平看来,员工踊跃参与爱心团队志愿活动,是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南方电网公司核心价值观。大家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自己也收获了快乐和幸福,并逐渐地变被动为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志愿服务理念的理解。
今年3月,调峰调频公司阳江抽水蓄能电站项目部爱心团队按照调峰调频公司团委统一部署,开展了“学雷锋”助学活动,组织全体项目部员工捐款,帮扶资助移民区内7名困难家庭的孩子继续学业。前往困难家庭途中,项目部司机“发哥”得知了这一情况后,平日收入不多的他也主动提出要捐款。
在员工不断向身边人传递爱心能量的同时,调峰调频公司团委也在广州团市委志愿服务官方网站完成了注册工作,以便吸引更多的企业内部和外部社会人士参与,共同推进团队走上规范化和常态化的志愿服务之路。
这样的爱心传递,正如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好的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记者手记
勿以善小而不为
调峰调频公司爱心团队的志愿者在“一对一”帮扶助学中,每人每年捐助的金额为500-1000元不等。
“对孩子们来说,这笔钱能解决的最大难题是什么?”在清远市特殊教育学校采访时,记者问该校教务处副主任汪洋。
“至少路费解决了。”汪洋脱口而出。
“路费很关键吗?”记者不解。
“对。”汪洋解释,每周接送孩子来回一趟家和学校的路费虽然是几十元到一百元不等,但对一些月收入不过千元的家庭来说,却是笔大开支。学生的食宿费全免,但此前就有过家长因为负担不起路费让孩子辍学了。
看完这篇文章的读者也许都能感觉到,调峰调频公司爱心团队所做的志愿服务活动,都稀松平常,无甚壮举。捐资助学的金额也没有天文数字,都是普通员工就能担负得起的数额。
但正是这些力所能及的善意举动,会在不经意间让人心中淌过一股暖流。有些事,你不做,很少有人会怪罪你;但你做了,且坚持着,就有人记着你的好。
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会遇到或大或小的困难,也都渴望被世界温柔相待。这种温柔,也许只是你走在路上不小心弄脏衣物时,陌生人递过来的一张纸巾。它微不足道,却能解人之困。
如果可以,愿身边的每个人都不要吝啬那份你能支付的“举手之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