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被广泛认知和借用,“新常态”已不是什么新鲜概念,从经济领域、国家层面扩展延伸至各领域层面,俨然是各类总结报告、讲话文章的高频词,并且热度依旧不减,在我们的企业也不例外。在这种“热”语境下,笔者认为,需要的不是对“新常态”的一腔盲目狂热和追捧,更应当有一种冷思考和真判断。
诚然,“新常态”的热使用,有着其流行的必然性和切合度。来自高层的声音从来都有着良好的聚焦效应和传递效果,同时也表明“新常态”的表述和论断,的确是深入人心而契合时局。对于作为中央企业的集团公司而言,循着国家改革发展的脉络一路前行至今,在中央“四个全面”重要战略布局的指引下,在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充分认清集团公司当前面临的新形势,全面把握和引领发展的新常态,对于致力于“做强做优、国际一流”的集团公司而言显然至为关键。
就发展的阶段特征和运行势态而言,当前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变化,也确实需要我们用新思路、新眼光来对待。强化管理提升、深化作风建设、依法从严治企、严格党内生活、严守安全红线和环保底线、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某种意义上,这些有助于企业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无一不是我们当下应当深刻认识和适应把握的新常态。它们将企业的发展要求提到了新高度,是顺应时代大潮、适应企业变革的新认识,并且应当是毫不动摇、长期遵循的有效契约。
同时,也不得不承认,我们对“新常态”的认识和理解尚且较“新”,把握还不完全到位。新常态,“新”即意味着不同以往,“常态”即是相对稳定、持续的趋势性发展状态。而我们恰恰忽视了对有些概念的准确界定,而一并冠之以“新常态”的标签,无形中给人定型的错觉。管理水平、环保标准、纪律约束……新形势下,毋庸置疑都要求更高更严了,的确是带有几分“新”气象,但离“常态”恐怕尚有距离;安全生产、改进作风、科技创新……原本就应当是一以贯之的常规动作,没有最好,只有更优。在此意义上,新常态本是常态的变异,需要的是回归正常态,而非一味的标新立异、盖帽定调。
新常态,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和风险同在。正因此,新常态下,更应有新状态和新动作,要努力在“新”和“常”上下功夫。既为“新”,就要循势而变,思想上就应有新认识,精神上有新状态,行动上有新作为,使之由内而外全面焕然一新;更要强化创新意识,敢于破旧立新、勇于推陈出新,而不能语言口号是新的,思路对策却是老的,方法措施还是旧的。既为“常”,就要在着眼长效、注重常态化上多花力气。政贵有恒,日久才能见效。无论是面对过去的“旧”态还是现在的“新”态,从来都不缺科学应对的策略,也不乏激情满怀的劲头,少的就是那份认准目标、坚定方向不动摇的平常心,那种持之以恒、不折不扣抓落实的“笨功夫”。
[责任编辑:阿勇] |